來源:英中時報
2012/1/14 發表於4878天前 英倫生活 851
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美國“虎媽”的戰歌唱響整個2011年,引發了全球對華人教育方式的關註,至今仍余音裊裊,英國“虎媽”又火了——隨著BBC紀錄片《見識英國的中國虎媽》(Meet Britain's Chinese Tiger Mums)1月5日的播出,現實版的“虎媽式教育”不僅讓華人,也讓英國觀眾見識了身邊的部分中國人如何高壓式育兒。子女教育這一常談常新的話題在新年伊始再次成為英國華人熱議的焦點。
子女教育看似只是一個家庭的事,卻關乎華人的未來。為華人關註和大量討論的是“中國式的嚴厲”與“西方式的寬松”對子女人生道路的影響,話題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這樣的大問題——這是在中西多元文化背景和價值沖突之下,海外華人無法回避的問題。正是對這些大問題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謂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的差別。
“醜化華人媽媽”
導演漢娜 貝利門(Hannah Berryman)以由華人開辦的倫敦華夏中文學校為背景,重點選取了三個華人家庭深入訪談。校長丁惠慈在片首的采訪中就開宗明義,“華人非常註重教育。西方家長給孩子許多自由,華人家長則認為孩子們還沒準備好,於是給孩子的成長過程施加了許多強硬的約束。”隨後導演設問:多年來在GCSE(英國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中,英國的華裔學生是成績最佳的種族。以2009年的數據為例,有70%以上的華人子女獲得5良成績。他們的秘密是什麽?
片中的三位媽媽,Kate來自臺灣,希望4歲的女兒Juliette長大當牙醫或者律師,比較擔心女兒做藝術,因為掙錢少,並且常常死後才能出名;Vivian祖籍臺灣,出生在加拿大,育兒哲學是“成功需要努力”和“我的孩子做得到”——她10歲的兒子和6歲的女兒每天放學後練琴、做功課加起來有四五個小時,卻鮮有反抗;Julie是廣東人,“驚人之舉”是給6歲的兒子Matthew制訂了一張以15分鐘為單位的日程表,密密麻麻,周一開始到周日晚上上床前都沒有停歇。
在華人論壇,片中的媽媽們被網友們熱評,有些人更用“推媽”(取push之意)的稱謂取代“虎媽”,意指這些媽媽們把孩子逼太緊。英國知名的媽媽網站mumsnet針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貼十分火爆,截至記者發稿時跟貼已達222條,大部分都是英國媽媽的反彈。
張女士在英旅居十多年,混血孩子正上六年級。她認為這部紀錄片“粗俗地刻畫”了幾個對孩子有嚴格要求的中國媽媽。“看了之後,我覺得 BBC 增加了英國人對中國媽媽的誤解,甚至反感,而不是理解。有的人甚至覺得中國媽媽在虐童。”
同樣旅居英國多年的施女士認為,片子拍攝對象的選擇不是很有代表性,馬來西亞的媽媽在哪兒呢,香港的呢,新加坡的呢?另外,近年來大陸來英留學者已有不少人在英定居生子。他們大都是八零後一代,從小物質條件較好,他們的父母也曾對他們的所謂“素質教育”傾盡心血。現在這代人也已為人父母,他們的教育觀又是如何呢?片子都沒有反映。
虎媽高壓教育的根源
為什麽要如此高壓地教育孩子?片中,Vivian談到,希望在孩子太小還不懂得怎麽做是對的時候,幫助他們選擇(練琴),並鼓勵他們完成預定目標,幫助他們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兩個媽媽Julie和Vivian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必須努力”;Matthew的爸爸則提到華人在海外謀生不易,眼下又逢全球衰退時世艱難,必須讓孩子通過從小打好基礎,擁有一門適當的技能,將來才能立足;來自臺灣的媽媽Kate說,她很理解為什麽她以種田謀生的外祖父母要讓她離開臺灣。因為靠天吃飯太難,太苦。有天災,有人禍。不像英國,臺灣沒有社會保障體系。
來自中國大陸的施女士對此印象深刻。她認為,華人父母如此看重孩子教育的根源就在於社會保障缺乏而造成的“安全感”缺失。長期以來,華人的生存環境惡劣,資源有限,要生存,只能“吃得苦中苦”,所以不斷得跟自己較勁,不停地賺錢,買了一套房子還要再買第二套第三套;為自己攢夠了錢,還要為子子孫孫留一點。做父母的也不斷拿自己的孩子和別家孩子比:和英國的孩子比,和英國的華人孩子比,還要和中國的同齡孩子比。“我很多次聽到華人朋友這樣說他們的孩子,‘哎呀,TA算什麽呀。現在國內的孩子都能怎麽怎麽樣了’。不看自己進步了多少,而是擔憂會不會被別人甩下。“華人可能是世界上最缺安全感的一群人了。如何讓華人和華人的孩子有安全感,是個值得進一步深思的問題”,施女士說。
在張女士看來,一些中國媽媽嚴苛,還有一個很大的主因,是她們不了解英國教育體系,因而害怕、焦慮,因而不斷替孩子進補,希望孩子勤奮、早學。華人在教育上普遍相信勤能補拙。她認為,如果家長能多了解英國教育,也許就不會過度焦慮,也能看到好些英國教育的優點 ,如註重社交能力培養、思考型功課、鼓勵運動、鼓勵孩子盡己所能、鼓勵自主學習、激發快樂,等等。華人家長就不會一味固執地以為英國白人媽媽都無所事事,英國白人孩子都一事無成。
網友ruthie這樣分析一部分虎媽的心理:她們看上去很堅定很執著,但她們的內心可能是不安,不堅定和脆弱的,她們用世俗的眼光去評斷孩子快樂與否,希望孩子得到榮耀和名譽甚於希望孩子快樂,很可能是因為她們的經歷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為了金錢、名譽、地位感到焦慮和掙紮,她們認為孩子將來的快樂也建立在這些東西之上。而讓孩子學會與環境融洽相處,正直,堅持,會思考,懂得感受快樂和幸福才是真正應該花時間教給孩子的東西,那是一輩子的東西。放棄後者而追求前者實在有些本末倒置。
美國虎媽蔡美兒去年1月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說,“西方人現在把華人媽媽描寫成心機很重、冷酷無情、一心想讓孩子成功,無視孩子興趣的人。站在亞洲媽媽這邊,其實許多中國人都認為自己比西方人更關心孩子並且更願意為孩子做出犧牲,並認為西方人似乎對孩子變壞漠不關心。我認為雙方都有誤解。所有正常的父母都願意把最好的給孩子。只是中國人的做法和西方人不同。西方家長是在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追求夢想、支持他們做出的決定並給予積極的配合與合適的環境。相反,中國人相信保護孩子最佳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們對未來做好準備,讓他們挖掘出最大的潛能、並且給他們技術、良好的學習習慣、誰也拿不走的真正的自信。”
除了學習 還有別的
片中幾個孩子每天的時間表都被排得滿滿的。他們的父母固然對他們疼愛有加,但孩子們臉上卻有倦意。那麽,英國白人小孩休閑時做什麽?
張女士介紹說,依她和英國媽媽相處的經驗,她感覺一般受過良好教育的英國媽媽重視的,一是保證孩子一天8至 10 小時的睡眠。二是周末以消閑為主,不做功課,基本上只參加休閑、運動、音樂、友人派對或到朋友家過夜等項目,並確保周日輕松。三是周一到周五下課後有定期的玩耍安排(play dates,這個詞匯片中Matthew的父母反應都很陌生):今天放學後,你到我家來玩 Wii、吃晚飯,下周某天放學後,我去你家玩 PS3、吃晚飯,定點回家。四是參加童軍,英國的白人孩子,5歲開始,大部分都會參加男女童軍活動,每周花一個晚上,有的周末還有野營、探險、徒步、上教堂感恩等活動。放假有時會安排幾天野營。
眾所周知,華人子女在英國私校、名校、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等“好”學校裏所占比例很高。他們過關斬將,多半數學傑出、音樂頂呱呱。張女士的疑問在於,“100個華人小孩中,學鋼琴、拉小提琴的,可能有99個。(奇怪,別的樂器都看不起啊?);100個華人小孩中,去上Kumon(數學),英文和數學課的,可能有50個;另外30個,可能有私人家教,或是父母自己密集教學;100個華人小孩中,去上童軍的,周末去踢足球、打棒球的,有多少?”
家在中國北方的小王在英國從初中讀到大學,目前是一名攝像。他中學的閑暇時光的一部分,用來完成了“愛丁堡公爵獎”項目(Duke of Edinburgh’s Award)。這個項目鼓勵14至24歲的年輕人參加探險,培養野外生存技巧;學一門學術課程之外的手藝(如廚藝,急救,繪畫);做義工;參加一項運動。沖擊金獎的年輕人還需要離家參與社會活動。小王憑在這個項目中的經歷和表現,在大學入學面試說服了電影老師。盡管他的高中選修的是跟電影毫不相關的經濟學,電影系最終還是錄取了他。
小王和另兩名留學生小曹、小江都自稱是“虎媽”的受害者。小王小時候手長得大,媽媽認為他是“彈鋼琴的料”,於是不惜重金買鋼琴,請老師教他。但他根本坐不住,以至每次都哭著練琴,媽媽心疼不過,最終作罷;小曹六歲起就在父母的壓力下學大提琴、舞蹈、遊泳、唱歌、表演、作詩,她現在回想起來整個童年都沒有丁點快樂,直至上大學離家獨立生活才感覺“好日子來了”;小雷則是在父母的旨意下進了奧數班,做了上萬道奧數題,小小年紀就成了近視眼,最悲催的場面是腦子已暈到需要吸氧,還得邊吸氧邊做題……
格林威治中文學校校長陳雪從事教育多年,她對華人家庭教育有另一番理解:過去,香港新界移民來英國後,大都開中餐館,忙於生計,與孩子溝通較少,只一味要求子女努力讀書,將來改變父輩的命運,在主流社會站住腳。結果,子女的學習成績的確不錯,工作也找得很好,但忽視親情教育的後果,就是這一輩老邁的新界移民中,有些家庭父母與子女之間感情淡漠,父母老年晚景淒慘。“可見一味要求學書本也是不夠的” ,快樂童年,性格塑造,抗壓能力培養,一樣重要。
未來國力高下的折射
《經濟學家》去年1月撰文分析稱,西方對虎媽話題如此激烈的反應,有著東西方經濟運勢一揚一抑的大背景。當西方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頹勢時,中國卻穩步前進在經濟增長的道路上。與其向中國領導人尋求答案,還不如去問問“虎媽”。於是,虎媽現象一出,西方抓緊反思、反饋、反擊;於是出現了西方流行的關於中國崛起的種種“恐慌故事。”(黃珊)
上一條留學資訊:英國中餐館老板抓捕霸王餐食客 被控非法拘禁
下一條留學資訊:英國兩華人長年投身社區服務獲女王授勛
在大多數情況下,公交車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出行選擇。許多學校的學生卡可以用來免費乘坐或者打折,出門時一定要記得帶上,這是一筆不可錯過的好處。
2025/2/14 發表於98天前 英倫生活 254
多年來,很多英國大學在使用Turnitin軟件,這款軟件可以掃描提交的內容以查找抄襲痕跡。2023年,Turnitin推出了一款新的人工智能檢測工具。
2024/12/25 發表於149天前 英倫生活 334
不同的英國大學對申請者的學術成績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來説,英國大學會根據你的本科成績、語言成績(如雅思、托福)以及相關學科背景來評估你的申請。
2025/4/17 發表於36天前 英倫生活 115
從2024年1月起,國際學生中僅研究型碩士、博士籤証申請者可攜家屬入境,其他留學人員(授課型碩士、本科生、語言學習者等)。
2025/2/10 發表於102天前 英倫生活 279
英國教育部將官宣上調2025/2026學年英國當地學生本科學費
英國大學(主要是英格蘭地區的大學)本科年度學費自2017年以來,一直維持在9250英鎊。2025年秋季開始,將增加到9535英鎊,漲幅3.1%,這將是八年來首次上漲。
2024/11/6 發表於198天前 英倫生活 451
蘭卡斯特大學的碩士預科課程爲國際學生提供了穩健而繫統的過渡平颱,幫助他們順利銜接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課程不僅重視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的提昇。
2025/4/8 發表於45天前 英倫生活 130